近年来,科技论文里的图像造假和剽窃问题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有研究者对40个期刊上的20621篇生物医学论文进行视觉筛选,发现3.8%的论文里存在“有问题的图像”。
2021年1月,英国皇家化学学会(Royal Society of Chemistry,简称RSC)在官网公布一则撤稿通知,声称RSC正在考虑撤回68篇可能出自“论文工厂”的论文(最终确定为70篇)。这些论文绝大部分来自中国知名大学或其附属医院,涉嫌操纵数据和图像复制。
1 人工检测:杯水车薪
面对大量的问题论文,一些研究者采取了行动。
Elisabeth Bik曾是斯坦福大学的专职科学家,后来在一家生物医学公司工作。2019年,她辞去了工作,成为了一名“图像侦探”。一般情况下,Bik每天可以阅读100篇左右的论文,用肉眼寻找被重复使用,或是通过克隆、翻转、复制等手段创建的问题图像。
ElisabethBik
Bik究竟是怎么进行图像检查的呢?我们来做一个小测试:
Bik曾在一篇论文的实验图像里发现了8个重复区域。你能找到它们吗?
2019年的一个发现让Bik被更多中国学者熟知:
Bik在网上揭露中国南开大学校长、著名免疫学家曹雪涛院士的60多篇论文存在明显问题。作者迅速在网上回应,声明将会重新彻查这些论文。随后,科技部和教育部成立了相应的调查委员会进行调查。2021年1月21日,调查委员会发布通报,表明曹雪涛院士没有剽窃或造假行为,但有些图像被“误用”,这反映“实验室管理不严谨”。
据统计,Bik的图像检测工作至少导致了172次撤稿,超过300次勘误,其中包括不少国际知名专家的论文。但与巨大数量的问题论文相比,人工检测依然是杯水车薪。
2 图像查重:即将面世
2020年7月,Nature发布消息宣称,计算机科学家Daniel Acuna开发了一个软件,可以用来识别研究论文中的图像复制问题。
在软件测试期间,Acuna的研究团队在预印平台上下载了3500份论文,用软件提取和比较了其中的2.1万张图像。在4个小时内,软件就收集到了大约400个“问题图像”!
不过,该软件对论文的筛选还远远不够完善,因为“它还不能确定收集到的图像是否有问题”。针对这个缺陷,Bik提出,希望Acuna让她对软件的结果进行人工监督,“以确保不会错误地给一些手稿贴上不当行为的标签”。
也许在不久之后,这样的图像查重技术就会正式在期刊中推广施行。不论如何,对广大研究者而言,千万不能心存侥幸,试图造假。只有拒绝浮躁,坚守科研本心,才能问心无愧,不会在科研路上跑偏。
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埃米编辑】微信公众号,获取更多SCI论文写作资料。
编译/婷婷
参考资料:
[1] Bik, E. M., Casadevall, A., & Fang, F. C. (2016). The Prevalence of Inappropriate Image Duplication in Biomedical Research Publications. mBio, 7(3), e00809-16.
[2] Helen Shen. (2020) Meet this super-spotter of duplicated images in science papers. Nature, 581: 132-136.
[3] Van Noorden R. (2020). Pioneering duplication detector trawls thousands of coronavirus preprints. Nature. Advance online publication.
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