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格遵守科学研究和国际学术交流的道德规范,警惕剽窃等学术伦理道德问题。
香肠论文是什么?你是否有意无意也切"香肠"了呢?能不能切?怎么切?有什么影响?快来了解一下吧~
除了一稿多投、抄袭,你还知道有哪些作者应该避免的学术“雷区”吗?本文总结了7个作者应避免的行为,并为大家提供了一份“避坑”检查清单,来了解一下吧~
撤稿不是所期望的结果,但有时候却是必要的措施。那么从期刊发现问题到最终确定撤稿,这个过程到底需要多长时间?期刊是否能给予作者足够的时间争取阻止文章被撤稿的机会呢?
关于学术诚信和学术不端的关注度从未减淡,本文通过举例个别学术造假者的结局,希望以此警醒学术不端ing者能及时收手!
撤稿对作者还是出版社影响都很大,所以作者们需要在论文创作阶段就提前避雷,那应该如何避免主动或被动原因的撤稿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Science旗下6本期刊将采用人工智能驱动的图像分析工具Proofig来检测论文中的图像,这方便了期刊或杂志以及机构方面对错误和欺诈行为的发现和判断。
我们无法得知未来还会不会有撤稿的事情发生,但我们能做的就是诚信科研,不给未来埋下任何隐患~
人工智能内容生成(Artificial Intelligence Generated Content,简称AIGC)已被广泛使用,部分科研人员会用它来进行写作或者润色论文,如果在投稿时未披露AIGC,期刊能检测出来吗?又会产生哪些后果呢?
频繁出现论文作者身份虚假、“查无此人”的情况,在这类“灵异事件”的背后,不得不好奇为何好好的研究成果却无人认领?这背后的原因到底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