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界有一个常见的问题:如果你以前从未在Nature等顶尖期刊发表论文,你以后还有机会发表吗?
美国科学院院刊PNAS的一项研究探讨了这个问题。
研究者对1960-2012年间的610万篇论文进行了调查,学科涵盖了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学和医学领域。最后发现:以前没有在某高水平期刊发过文章的作者,之后想要在上面发文章会越来越难。
1 研究的主要内容
在大多科研论文里,作者顺序代表了每个科学家在研究中扮演的角色:
▲第一作者是从事这项研究的青年科学家
▲最后一位作者是导师,负责构建研究和论文框架,以及与期刊编辑沟通等
▲中间作者通常扮演更专业的角色,例如统计分析
作者首先假定主要研究者(principal investigator ,简称PI)是最后一个作者。然后,将在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搜索到的610万篇论文根据PI的作者排序分为以下三类:
▲新PI(New PIs):以前没有在某特定期刊上发表论文
▲陪伴PI(Chaperoned PIs):以前仅作为初级作者(非最后一个)出现
▲资深PI(Established PIs):在以前的论文里已被列为最后一个作者
没太明白?举个例子:
F. J. Weissing的第一篇Nature论文是最后一位作者,被标记为新PI。2007年,他以最后一个作者的身份又在Nature发了一篇论文,所以他最后被标记为资深PI。
2007年的这篇Nature论文有个共同作者叫O. Leimar(非最后一位作者)。一年后,他以最后一位作者的身份发了一篇Nature,因此O. Leimar被标记为陪伴PI。
PNAS(2018), 115(50), 12603–12607
通过大量的统计分析,研究者发现:对于NEJM、PRD、Nature一类的期刊,新PI的比例随着时间推移而减少,陪伴PI、资深PI的比例略有增加。换句话说,以前没发表过Nature等期刊文章的作者以后要在上面发文章会越来越难。
PNAS(2018), 115(50), 12603–12607
针对这样的结果,研究者认为,在高影响力期刊中,发表经验对于初级作者转换到资深作者是非常重要的,这证实了陪伴效应(chaperone effect,也有学者解释为“伴随效应”、“传帮带”效应等)的存在:
PI们曾经在发表高水平期刊论文的过程中作为共同作者经历了撰写稿件的完整过程,汲取了关于如何架构文章内容和与编辑互动的宝贵经验,以及其他人不了解的隐性知识。这对于他以后在同样的期刊发论文非常有帮助。
在不同学科领域,陪伴效应的影响也不同。该研究发现,陪伴效应在物理学、化学和医学领域的影响逐渐增大,在生物学领域影响较显著,而在数学领域影响较小。这可能与数学领域的文章大多按字母顺序对作者排序有关。
2 小结
总的来说,经验在高影响力的科学工作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Experience plays a critical role in crafting high-impact scientific work)。这一点在顶级多学科期刊中尤为明显:如果科学家以前没有在某期刊上发表过论文,他/她就不太可能以资深作者的身份出现。
对青年科学家(新手作者)而言,要想成功发表高质量研究成果,至少需要做到两点:第一,练好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研究基本功。第二,积极学习写作发表相关的专业技能,积累经验。
需要说明的是,介绍这个研究不是为了给大家施加压力,毕竟科研人的压力已经很大了。主要是想告诉大家,在自己有能力、有精力、有机会的时候,不要拖延,尽快行动起来,不留遗憾。
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埃米编辑】微信公众号,获取更多SCI论文写作资料。
编译/婷婷
参考资料:
[1] Sekara, V., Deville, P., Ahnert, S. E., Barabási, A. L., Sinatra, R., & Lehmann, S. (2018). The chaperone effect in scientific publishing.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115(50), 12603–12607. https://doi.org/10.1073/pnas.180047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