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内容首发于【埃米编辑】微信公众号。关注埃米编辑,科研不迷路~
投稿后的论文一旦进入外审阶段,作者们便可以安心等待,稍微松一口气——终于不用被各个期刊的编辑部秒拒了。接下来只要好好回复审稿人的意见,发表的几率也是很大的。
当然,这一阶段依然有被拒稿的可能。
有学者做了一项回顾性研究,对在 Headache 期刊 提交后被拒稿的论文进行编码,分析被拒的原因。其中,进入外审后拒稿的概率占35.7%。
Headache 期刊2014-2016年论文审稿情况
现在,我们来了解下外审阶段拒稿的9大类型。
1. 外审阶段拒稿原因
学者将外审阶段拒稿原因总结成了表格:
表1 同行评审阶段拒稿原因
中文对照表格,仅供参考
原文表格如下:
在表格列出的外审拒稿原因中,典型的原因有6个:
1)研究方法和研究设计不佳(74.8%)
2)研究方法报告不佳(60.0%)
3)统计分析问题(53.5%)
4)结论没有支撑(51.0%)
5)协变量/结果问题(41.3%)
6)对照组或病例组的问题(41.3%)
另外,没有使用公认的诊断标准(21.9%)也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而且,作者也要分清楚拒稿的非致命原因和致命原因。前者可以通过修改和重新提交来纠正,而后者在研究完成后往往是不可补救的。例如:
一篇方法报告不佳或对研究局限性讨论不足的论文通常可以补救,但研究设计中的问题,比如没有选择正确的研究人群,或没有获得机构研究委员会的批准,一旦研究完成并提交了手稿,就很难再弥补。
2. 7个建议
针对以上外审阶段常见的稿件问题,我们可以在7个方面做出努力:
1) 确定并明确阐述一个研究问题。在开始收集数据之前,彻底回顾文献以构建研究问题框架,并将提议的研究主题置于现有知识库的背景下。
2) 制定合适的研究计划和方法。在开始数据收集之前,根据研究设计,确定最合适的报告规范(例如,CONSORT、STROBE等)。咨询资深同事和方法专家,确认使用适当的方法来解决研究问题。
3) 尽可能使用公认的诊断标准。
4) 提前与统计学家讨论。确保根据研究设计、样本和研究问题使用适当的统计分析。
5) 获得机构伦理委员会的批准。
6) 考虑试点研究。在可行的情况下,对计划研究人群的一小部分进行试点研究。在开始整个研究之前,确保数据质量足以回答研究问题。
7) 报告足够详细的研究方法,让其他人可以重复这项研究。遵守适当的报告规范。
注:想了解报告规范的作者可参考我们的往期推文:SCI论文的报告规范是什么(CONSORT | CARE | STARD等)?
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埃米编辑】微信公众号,获取更多SCI论文写作资料。
编译/婷婷
参考资料:
[1] Hesterman, C. M., Szperka, C. L., & Turner, D. P. (2018). Reasons for Manuscript Rejection After Peer Review From the Journal Headache. Headache, 58(10), 1511–1518. https://doi.org/10.1111/head.133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