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于美国 University of Wisconsin – Madison
SCI论文英语润色专家,SCI润色,论文润色
周一至周五
inquiry@aimieditor.com 9:00-18:00

学术资源

埃米主编
Nature:如何优雅高效回复审稿人?一线科学家的“教科书式”经验分享
回复信,论文润色,英语润色,埃米编辑

以下内容首发于微信公众号:【埃米编辑SCI论文润色】。关注微信公众号,写作投稿更容易~如有论文润色需求,可以联系我们哦~

有时候收到一堆批评的审稿意见,说你文章“这不行那不行”,你甚至想回怼“我觉得你这个审稿也不专业”。

但是,别冲动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Nature联合哈佛、MIT一线科学家,总结出的“靶向回应法”,带你优雅、专业又有效地回应审稿人意见,把修改变成让论文加分的机会!

1 为什么回复审稿人值得专门学习?

Nature评论中指出:“整个平台的出版流程能不能顺畅运行,有一半取决于作者写不写得好回复信。”

“怼”得太直接,吓退编辑;

回复不具体,让人一头雾水;

明明改了,正文却忘记同步更新;

回复信写得很好,正文却敷衍修改……

这些都会直接影响稿件能否被接受,而很多科研新手是一上手就踩雷。

2 回应审稿意见的5条黄金法则

1) 态度比内容更重要

“审稿人的角色是帮你完善科学叙事,而非敌人。即使面对尖锐质疑,也要将其转化为论文的增强证据链。”

--David Baltimore,加州理工教授,诺奖得主

哪怕意见犀利,也请保持冷静与尊重。例如,某Cell论文因实验样本量被质疑,作者补充单细胞测序数据后,反而将结论推向更高维度。

★ 把他们的反馈当成帮助你打磨论文的“外脑”;

★ 对方能看出你是否认真、是否用心思考;

★ 越是真诚、明确、有逻辑的回应,越容易赢得支持。

2) Nature指南核心逻辑:三要三不要

★ 三要:

① 要逐条回应(哪怕问题重复,也要一条一条回);

② 标注修改位置(让审稿人“秒懂”你改在哪);

最常见、最致命的错误是:“我们已经修改了”,但正文里压根没改,或者改了没标出来。

正确做法是:一条条粘贴审稿人意见,并在下方逐条回复,并指出具体修改位置,例如:

Comment 3: The discussion section is not clear.

Response: We have revised the discussion section (p. 12, lines 5–21) to improve clarity by reorganizing the paragraph structure and clarifying key terms.
这不仅省下审稿人的时间,也体现你对细节的重视和专业性。

③ 要附上补充数据索引表(图、表、原始数据可交待清楚)。

★ 三不要:

① 不要质疑审稿人专业能力;

② 不要使用情绪化措辞(如"ridiculous", "obviously wrong"),你可以心里翻白眼,但在写回应时,请务必保持冷静、尊重和专业,注意语气;

③ 不要隐瞒争议性结论(实事求是、合理回应才是王道)。

审稿意见不是圣旨,你可以有不同看法。

关键是:要有理有据、清晰有礼地阐述你的理由,而不是简单“我不同意”。直接反击会显得你对批评的态度不够开放。

例如:"We apologize for the lack of clarity. We now clarify this point in section 3 (p. 5, lines 12–22), and explain that…"

越是有理有据的解释,越容易让编辑和审稿人理解你的立场。

3) 别忘了更新正文+核对所有细节!

很多投稿被拒不是因为回复信,而是因为:

★ 回复信答得头头是道,正文忘记同步;

★ 忘更新图表/引文/段落编号;

★ 忘记检查拼写语法;

★ 没有按期刊格式整理文件......

4) 推荐结构化回应模板(基于Elsevier建议)

5) 争议性问题的“太极策略”

① 场景:审稿人要求删除核心结论

② 三步策略:

◆ 审稿人是上帝,不管是挖苦还是赞美你的工作,先虚心接受,来一句:We thank the reviewers for these insightful comments.

◆ 引用文献佐证合理性("This approach has also been adopted in [PMID:12345678].");

◆ 提供折中方案("We added a paragraph in the Discussion section (p. 9) to address this limitation explicitly.")。

6) 来自MIT的“心理博弈术”

① 预判式回应:在Cover Letter中主动提及研究局限及对策”(先发制人减少质疑)。

② 数据可视化威慑:用热图/箱线图突显补充数据的说服力。

3 那些让编辑皱眉的“自杀式回复”

1) 禁忌行为TOP3

“已修改,见原文”(未标注具体行号);

“前人研究也这么做的”(缺乏文献支撑);

“这是审稿人的误解”(直接指责对方不专业)。

2) 真实翻车案例

① 某JACS作者因回复信写"This comment is ridiculous",被编辑直接拒稿并列入黑名单;

② Nature子刊修订稿未更新图表编号,导致编辑误判为“敷衍修改”。

你遇到过“最离谱”的审稿意见是什么?

 

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埃米编辑SCI论文润色】微信公众号,获取更多SCI论文写作资料,回复“礼包”,免费领取100+写作投稿资料包和投稿问题30问。

参考资料:

[1]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522009f

[2] https://www.elsevier.com/connect/3-top-tips-for-responding-to-reviewer-comments-on-your-manuscript

阅读(42) 2025年04月27日
© 2018 — 2024 武汉埃米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