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于美国 University of Wisconsin – Madison
SCI论文英语润色专家,SCI润色,论文润色
周一至周五
inquiry@aimieditor.com 9:00-18:00

学术资源

埃米主编
Nature宣布:将全面推行透明同行评审制度!这对科研界有啥影响呢?
同行评审,审稿意见,回复信,论文润色,英语润色,埃米编辑

以下内容首发于微信公众号:【埃米编辑SCI论文润色】。关注微信公众号,写作投稿更容易~如有论文润色需求,可以联系我们哦~

从2025年6月16日起,所有在《Nature》发表的研究论文,将自动公开同行评审意见和作者回复。这意味着:未来你读到的Nature论文背后,评审过程不再是“暗箱操作”,而是可以直接查阅、透明可见。

一项发表在Nature上的研究从投稿到发表,经历了什么样的修改意见、评审争论、作者回应呢?

现在,这些都将不再是秘密,好奇的科研宝宝们可以尽情学习和鉴赏啦😁

1 透明同行评审意味着什么?

在此次新政策前,《Nature》的评审意见是否公开是作者自主选择的。未来,只要论文发表,同行评审内容就将自动公开。包括:

★ 每一轮审稿人意见;

★ 作者的详细回复;

★ 编辑在整个过程中的协调意见(如果有);

★ 审稿人身份默认匿名,除非本人要求署名。

而这类“透明评审制度”,《Nature Communications》自2016年已实行,《Nature》自2020年起尝试开放选项,此次是首次转为默认公开,适用于所有未来发表的研究论文。

2 为什么要这样做?

《Nature》在社论中表示:一篇研究论文的“发表版本”只是科学过程的终点,而非全过程。

从初稿投稿、评审修改,到反复回应、澄清质疑,论文的每一轮评审,其实都是在“打磨科学、验证证据”。

“科学不应是黑箱,而应是一场可被审视的对话。”

★ 对年轻学者来说,能看到真实评审过程,看到论文修改逻辑与质量把控,是宝贵的学习机会。

★ 对科研界和公众来说,评审过程本身也是科学可信度的一部分。

3 这对科研界有何影响?

1) 对作者来说:

有助于展示科研过程的严谨性与回应能力;

但也可能暴露观点争议、方法质疑、逻辑漏洞。

2) 对审稿人来说:

他们的评审意见将可能被广泛阅读与引用;

或将更谨慎发言,甚至避免写下过激言辞。

3) 对科研新人来说:

可学习真实论文是如何被评审、修改与修炼的;

比看终稿更有启发意义。

尽管Nature自1973年起就已实行同行评审制度,但同行评审过程长期被视为保密环节,大多数期刊并不公开评审内容,也不提供修改记录。

COVID-19期间曾短暂打破这一惯例,很多研究在快速公开的同时,也伴随预印本、同行质疑、修订重发。这段科研开放期让公众第一次看到了科学是如何通过对话逐渐进步的。

如今,《Nature》的这项政策也许就是这场短暂透明潮流的延续和制度化。

论文的正文,是科研的“结论”;而同行评审过程,恰似科研的修正轨迹。

在AI写作盛行、科研诚信频频被质疑的当下,公开同行评审,也是建立科学信任的一种尝试吧~

 

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埃米编辑SCI论文润色】微信公众号,获取更多SCI论文写作资料,回复“礼包”,免费领取100+写作投稿资料包和投稿问题30问。

参考资料:

[1]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d41586-025-01880-9

阅读(51) 2025年07月15日
© 2018 — 2024 武汉埃米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