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位专家分享:如何写好一篇论文,让论文不但能顺利发表,并且获得更多读者。
对于科研人,能发顶刊自然更好;暂时发不了,那么手上的论文写出来后,能顺顺利利地发表也是好事一桩。

1 Angel Borja,西班牙,海洋科学家、期刊编辑
先搞清楚你要传达哪些信息给读者,或者说通过你的论文读者应该知道哪些内容。如果信息表达得不够清晰,可能会产生误解。
目前很多研究团队都是多方合作,有不同学科背景的作者,所以准确表达信息就更显得重要。团队可以通过线下面谈、线上会议等方式加强联系,就论文主旨、数据选择和图表呈现等必要信息的确认达成共识。
论文的首要任务是“清晰准确地传递信息”,否则再好的研究也可能被误解。
无数稿件被拒绝,因为讨论部分太薄弱了。在写作时很明显作者并不清楚地理解以往的文献和这篇论文的关系。作者应该将他们的结果置于全球背景下,以证明是什么让这些结果具有重要意义或创新性。
在讨论部分作者可以进行适度的推测,但不能推测的东西写太多。
在结论中可用一两句说明你未来研究方向与尚需探索的问题。
2 Brett Mensh,美国,某医学研究所科学顾问
结构是相当重要的。如果你的论文没有搭建正确的结构,那么后面发表就可能困难重重。
我曾经发表过一篇论文,专门讲论文结构,强调要按照背景-内容-结论来核心概念的结构细节。具体来说就是:
● 在每个段落中,首句交代背景,中间阐述新的想法,结尾提供结论。
● 对于整篇论文,引言=背景,结果=内容,讨论=结论。
将论文的重点放在一个关键信息上至关重要,你可以在标题中传达该信息。论文中的所有内容都应该在逻辑和结构上支持这一想法。
你要引导读者(包括审稿人和编辑)在阅读你的论文时,明确你的研究意义和价值所在。
3 Dallas Murphy,美国,作家、学者
清晰,是科研写作者唯一的核心责任;但我总发现,“创新点”往往被藏得很深。
回答一个核心问题——你做了什么?——这是构思论文结构的关键。论文的每个部分都应支撑这个根本性观点。
德语中有个概念叫“红线”(red thread),指的是读者从引言到结论所追随的直线脉络。
在论文中,它就是:你的研究有什么新颖且有说服力的地方?这也是写这篇论文的意义。
在写作时,作者常常不敢用有力的语气自信地表述观点。结果就是表达混乱,充满防御性措辞,仿佛在为还未出现的批评预先辩护。
这也是他们过于害怕论文被拒,把读者默认为只有期刊编辑和审稿人,此时论文就会让人摸不着头脑。
举个例子:
原句:Though not inclusive, this paper provides a useful review of the well-known methods of physical oceanography using as examples various research that illustrates the methodological challenges that give rise to successful solutions to the difficulties inherent in oceanographic research.(尽管并不全面,但本文以各种研究为例,对著名的物理海洋学方法进行了有用的回顾,这些研究说明了成功解决海洋学研究固有困难的方法论挑战)
可以修改为:We review methods of oceanographic research with examples that reveal specific challenges and solutions.(我们回顾海洋学研究的方法,并举例揭示具体的挑战和解决方案)
如果因为写作表达而让科学研究变得更加混乱了,那么就是作者不仅没传达好研究内容,还让读者产生了阅读障碍,以至于论文得不到好的呈现。
读者的工作是是集中注意力并记住他们读到的内容;作者的工作是则是让这两件事变得容易。
因此我鼓励科研人也要多读读非自己学科领域的作品,从而提高自身的写作技巧。
4 Zoe Doubleday,澳大利亚,阿德莱德大学生态学家
写论文时,不要给读者做加法,要写你自己也愿意去读的论文。
论文必须古板、枯燥、抽象,这是科研写作中常见的刻板印象。
我们天生喜欢听故事,那为什么写论文不能像讲故事那样亲切呢?
虽然科研应当客观、简洁、有证据,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不能具有创造性、有自己的表达风格。
毕竟科学一旦没有人读,那它就失去了研究价值,也就约等于不存在了。
我发表过的一篇论文,标题为“Eight habitats, 38 threats, and 55 experts: Assessing ecological risk in a multi-use marine region”。当时有人说“不够学术”,但编辑还是认可了这种清晰、生动的表述。
把握好分寸,避免标题党,不夸大其词,不要刻意追求非人称、过度正式的语言。只要主旨清楚,就大胆用生动的表达讲研究。
5 Peter Gorsuch,Nature Research Editing Service期刊编辑
“创造力”听起来不错,但科学论文的目的是传达信息。少用华丽辞藻,避免复杂比喻句,这只会干扰理解。
不要在该详细阐述的地方过度省略了,比如方法部分。这部分一定要完整,缺少关键信息会导致研究无法重现。
同时结论部分要与证据匹配,别过度推论。
编辑和审稿人看重的是:有用、有趣、有依据。如果没有这些,论文可能会被拒绝。再强调一次,讨论部分真的要深入写!
6 Stacy Konkiel,伦敦,研究与教育总监
目前还没有深入研究将写作质量与论文影响力联系起来,但有研究表明,清晰、简洁、陈述性的标题和内容,更容易被传播。
我建议:开门见山,直击要害
● 不要总想着写大量的内容消除审稿人的质疑。
● 尽量用非专业语言表达观点,让跨领域读者也能理解。
如果你以非专业人士可以理解的方式写作,你不仅可以接受其他领域专家的引用,更能让普通读者接触到你的研究成果,这在生物医学领域尤为重要。
总结
1) 信息要清晰:在动笔前就想清楚,你想传递给读者的核心信息是什么。
2) 逻辑要通畅:用“背景-内容-结论”的框架搭建全文。
3) 表达要自信:用简洁且自信的语言表达研究内容。
4) 叙述要生动:打破“学术必须枯燥”的偏见,要像讲故事一样写作。
5) 语言要简洁:删减多余的修饰,但要写清关键信息。
6) 视角要开阔:用通俗的语言让更多读者能读懂。
这六点层层递进,共同指向一个目标:让你的研究更好地被发表、被理解、被记住。
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埃米编辑SCI论文润色】微信公众号,获取更多SCI论文写作资料,回复“礼包”,免费领取100+写作投稿资料包和投稿问题30问。

参考资料:
[1]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d41586-018-024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