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于美国 University of Wisconsin – Madison
SCI论文英语润色专家,SCI润色,论文润色
周一至周五
inquiry@aimieditor.com 9:00-18:00

学术资源

埃米主编
Nature:团队里科研小白越多,成果越容易有突破
科研,科研小白,论文润色,英语润色,埃米编辑

你是不是也觉得,实验室一定要有大佬坐镇才靠谱?招学生一定要有扎实的科研背景?

毕竟诺贝尔奖得主平均年龄58岁,经验=成果好像真的就是这样。

但近期Nature报道了一项发表在预印本上的发现,颠覆了我们的认知:原来团队里科研小白越多,反而越容易产出突破性成果!

1 基于2800万篇文章的数据分析

这项9月份发表的研究,分析了1971-2020年间发表的跨学科、跨团队规模的2800多万篇文章,覆盖了146个学科领域。

这规模,只能说太全面了。

那问题来了:怎么判断一篇论文有没有重大突破?

研究人员通过计算突破性得分来判断论文的突破性,就是比较论文自身被引次数与它引用文献的被引次数。

简单来说,就是看大家更爱引用新论文,还是新论文里提到的旧文献。如果大家都只讨论新论文,不再提它引用的老文章,那这篇论文就是有突破性的。

在分析这海量数据时,来自南佛罗里达大学的计算社会科学家,研究者Raiyan Abdul Baten发现,团队中小白作者的比例,竟然与论文的突破性得分呈正相关!

这里定义的小白,指的是那些从未发表过论文的作者。

具体结果很有意思:

● 成员全是小白的团队,其突破性得分相当高。

● 小白+有过突破成果的大佬组队,突破性得分也相当亮眼。

● 团队中小白比例越高,论文不仅更具有突破性,被引用次数也越多。

Baten总结,团队里小白越多,颠覆性和创新性就越强。这个规律很稳健,不受团队规模、时代背景或学科领域的影响。

2 科研小白的优势

看到这里你可能要问:为什么是科研小白?他们不是啥都不懂,一没经验二没知识吗?

正是这份不懂,成了他们的优势。

1) 没有思想包袱

资深科学家们在领域内深耕多年,脑子里已经形成了固定思维模式,有时很难跳出来去思考。但小白们不一样,他们脑子里没有那么多“必须这样”、“必须那样”的条条框框,敢于质疑和挑战。

2) 思维更开放

因为他们不熟悉研究框架,所以也不会被困在里面。因此科研小白们思维更加天马行空,更愿意去探索那些看似冒险、不太常规的新实验路径。

3) 知识整合更创新数据还显示,科研小白不受主流趋势的束缚,更倾向于探索冷门的非常规参考文献,能把知识以更加创新的方式组合起来。

伦敦帝国理工学院的免疫学家Daniel Davis评价道,科研小白没有框架包袱,真的能提出很多让人眼前一亮的问题。

3 科学进步需要多样性

当然,这也不是全盘否定经验的价值,让大家都去组个纯小白队伍。毕竟,只有想法没有执行力,再好的创意也是白搭。

这就引出了另一个关键点:多样性。

这项研究的真正启示,也不是用小白取代资深学者,而是强调构建多元化团队的重要性。

最为理想的模式可能是“新老结合”:让充满奇思妙想的小白和经验丰富且心态开放的大佬一起合作。

小白负责天马行空,提出创新想法;大佬则负责把这些想法落地,转化成严谨的实验设计。这不就是妥妥的黄金搭档吗?

匹兹堡大学的青年神经科学家Hunter Schone也认同科研小白能给项目带来新视角。

今年8月他发表了一篇神经科学领域具有重大突破的论文,但他认为这功劳并不能全算在自己这个“小白”头上,而是团队里老中青科学家共同努力的结果。

不过他也坦言,如果团队里资深大佬过多,年轻人反而放不开手脚,总要妥协,研究就会变得四平八稳,不利于产生突破。

所以,科学想要进步,就需要各种各样的人参与。人的多样性在每一个层面都能推动科学进步。

其实这个道理放在论文写作中也一样。你可能实验做得漂亮、数据分析也很到位,但一到英文写作的时候心里就没底,不知道自己的语法、表达和逻辑是不是都没问题。

 

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埃米编辑SCI论文润色】微信公众号,获取更多SCI论文写作资料,回复“礼包”,免费领取100+写作投稿资料包和投稿问题30问。

参考资料:

[1]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d41586-025-03117-1

[2] https://arxiv.org/abs/2509.10389

阅读(33) 2025年11月11日
© 2018 — 2024 武汉埃米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版权所有